贵州用京剧重现王阳明500多年前的悟道故事|天天头条

2023-06-25 16:14:56 来源:天眼新闻

眼下,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正带领《阳明悟道》演员,继续打磨提升剧情和人物塑造细节,为下一步在贵州的演出做足准备。

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更是贵州多彩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自5月贵州京剧院以王阳明为主题创排的新编历史京剧《阳明悟道》在广州唱响,并一举夺得第31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,随后,贵州京剧《阳明悟道》又在上海受到观众的欢迎,成为业内和票友热议的话题,不少省内外读者对王阳明与贵州的关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


(资料图)

王阳明是中国明朝著名的政治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、书法家、文学家、教育家;是明朝凭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,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。

明武宗正德元年(1506年)冬,宦官刘瑾擅政,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。王阳明因上疏论救触怒刘瑾,被杖四十,谪贬至贵州龙场(贵阳西北,修文县治)当龙场驿栈驿丞。

500多年过去了,王阳明在贵州做了什么,让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传颂?

历史上,王阳明被贬贵州的路上,曾多次遭到刘瑾暗杀,戏剧且幸运的是,王阳明顺利来到贵州。

彼时,多山的贵州不像现在可以乘坐飞机、高铁、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到达。绵延的大山阻隔了这里与外界的交通,从王阳明的诗句中不难看出,这里“飞鸟不通”。

正德三年(1508年)春天,王阳明历经千险终于到达贵州,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气候让他饱受苦难。但他没有气馁,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,受到民众爱戴。

在这个时期,王阳明认识到,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。他在这段时期写了“教条示龙场诸生”,史称龙场悟道,并提出“知行合一”“致良知”。阳明学不仅对中国,还对日本、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

500多年过去了,贵阳把“知行合一”当作这座城市的精神,成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。

贵州京剧《阳明悟道》讲述的正是“知行合一”哲学命题首倡者王阳明在贵州龙场“悟道”的故事。

作为一部以当代视角诠释和弘扬阳明精神京剧。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以老生大文戏造型、新编唱腔,生动诠释了鲜活、厚重的阳明先生形象。青黛色的崇山峻岭、雾气缭绕的阳明洞、清冷的玩易窝等酷似实景的舞台布景,有着独具贵州地域的诗意之美,实现了哲学思想在京剧舞台的完美呈现。

该剧导演介绍,《阳明悟道》剧情采取“大事不虚,小节不拘”的创作原则,不同于惯常的以讲故事为主的戏剧样式。在戏剧结构上,没有泛泛地演绎王阳明的生平事迹,而是将焦点集中在王阳明“龙场悟道”这一人生的特殊时空,充分调动京剧艺术的特有手段,浓墨重彩地展现王阳明“长思顿悟”的历史瞬间。

为更好地阐释其中的哲学思想,增加观赏性,在演出形式上借鉴了姊妹艺术中“歌队”的表现形式,在“四十廷杖”“悼念吏目”“搭屋垒舍”“书院讲学”等段落,充分利用“歌队”营造宏大、壮观的戏剧场面。此外,该戏在表演上也有创新,在尊重戏曲程式化表演的艺术基础上,融入了话剧“体验派”由内而外的表演方法,使得剧中人物更加鲜活丰满。

新编的唱腔,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变化,也展现了演员们精湛的唱、念功夫,在观众了解阳明文化的同时达到赏心悦目效果。重现500年前的情境,磅礴处气势如虹、婉约处润物无声。不管是从舞台的设计,还是管弦乐的加入,特别是服装的全新打造,让观众既享受了新编京剧独有的、全新的感官体验,同时也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。

文/天眼新闻融媒体记者  黄蔚

编辑/张云开

视觉/实习生 朱家欢

二审/赵相康

三审/舒畅

关键词:

推荐阅读

猜你喜欢
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欧洲中介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