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屏社交平台 “冷冰雪”变成“热运动”席卷大江南北

2022-03-21 17:02:53 来源:中国经济时报

从哈尔滨中小学生花样滑冰比赛,到广州湾区冰雪文化节;从江苏冰雪场迎来客流小高峰,到新疆把非遗“麦热球”搬上冰面……

乘着北京冬奥的东风,“冷冰雪”变成“热运动”,席卷大江南北,刷屏社交平台,3亿人“带旺”冰雪经济。

3亿人参与“冷冰雪”变“热运动”

小朋友多了,女性多了,南方人多了,年轻人多了!

张家口冰雪运动协会秘书长刘博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,冰雪运动参与者呈现上述五大特点。“现在玩单板的年轻人明显增多,单板代表着时尚、酷炫、活力释放。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哥哥、小姐姐,不去酒吧、不去蹦迪,放下手机,玩雪去了。”

全国滑雪场联盟秘书长、吉林冰雪产业协会会长王勇最近正在忙碌与冬奥有关的赛事活动,从业多年的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,“上至花甲老人,下至3岁孩童,无论是中小学生,还是大学生,总之,社会各个阶层都已经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。”

冰雪运动进校园、进工厂、进社区……原来时尚高端,小众的冰雪运动,如今已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,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题中之义。申办冬奥成功6年多来,我国着力推进冰雪运动“南展西扩东进”,形成了东西南北交相辉映、春夏秋冬各具特色、冰上雪上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,“冷冰雪”变成热“运动”,“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目标提前实现。

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统计调查日前公布报告。数据显示,中国已实现了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的目标,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.46亿,居民参与率达到24.56%。

分地区来看,东部地区参与人口为1.43亿,中部地区为0.68亿,西部地区为0.84亿,东北地区为0.51亿。由于气候原因,东北地区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最高,其后的东部、西部和中部地区参与率相差并不明显。

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契机,作为“北冰南展西扩东进”国家战略的桥头堡,上海的冰雪运动在近几年迎来了飞跃式的发展,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日益飞涨。上海市冰雪运动协会会长严家栋介绍,2017年上海参加各类冰雪活动(训练)的人数为60多万人次,2021年已达到280万人次。

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,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《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》《冰雪运动发展规划(2016-2025年)》《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实施纲要(2018-2022年)》等指导性意见,有力地促进了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。

白雪换白银“冷资源”成“热经济”

“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”,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,我国冰雪产业驶入快车道。据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介绍,全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013年的117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5200亿元,年均增速达28.1%。以健身休闲、竞赛表演、场馆运营、装备制造、冰雪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冰雪产业体系初具规模。

王勇说,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,各地千方百计做大冰雪产业蛋糕。

京张一线打造“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”,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;吉林、新疆联手打造“中国(长白山脉-阿尔泰山脉)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”,助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,冰雪产业的“冷资源”正成为“热经济”。

吉林紧紧抓住北京冬奥会契机,连续举办5届雪博会、连续5年推出“冬奥在北京·体验在吉林”系列主题活动,不遗余力推进“白雪换白银”,推动“冷”资源变“热”产业,“冰雪”已成为吉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活跃全省经济的重要一极。2018-2019年雪季,吉林接待游客8431.84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1698.08亿元,分别比起步之年(2015-2016年)雪季增长了62%和86%。

冰雪运动带动的冰雪旅游发展呈现一片火热趋势,已成为旅游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驱动力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从2016至2017冰雪季的1.7亿人次增加到2020至2021冰雪季的2.54亿人次,预计2021至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.05亿人次,我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元。2018至2021年建成的较大投资规模的重资产类冰雪建设项目157个,万亿资金引领全国冰雪旅游重资产投资热潮。

科技赋能冰雪运动打破时空界限。把冰雪科技释放出来,通过科技助力、开展非雪季运动项目等方式,全国多地形成了全年常态化的冰雪活动组织模式,掀起了参与冰雪运动的新热潮。王勇表示,后冬奥时代,要把冰雪文化、冰雪运动、冰雪科技、冰雪民俗等有效结合到一起,持续释放冰雪产能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(记者 张娜)

关键词: 刷屏社交平台 变成热运动 席卷大江南北

推荐阅读

猜你喜欢
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欧洲中介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